今年五一的前后,「淄博烧烤」在线上有了空前的热度,人们纷纷评论「淄博烧烤」为什么会这么火,复读传播着各种关于「淄博烧烤」的meme。
而「淄博烧烤」本身,已然成为一场席卷大多数人的狂欢庆典。
巴赫金的「狂欢理论」里,将「狂欢式」理解为是狂欢节上一切庆贺、仪礼、形式的总和。「狂欢节」发展至今,已经脱离了古代固定场所、固定时间的限制,借着网络环境里信息的快速流通与虚拟人格的扮演,变成了大众文化里常见的场景。

「狂欢节」有两个外部特征:全民性与仪式性。全民可参与的狂欢庆典,并且一切的仪式都为助兴疯狂的节日气氛。
重要的狂欢仪式就是以笑谑的形式推举「国王」,并对他进行加冕和脱冕。而是「国王」往往是由地位低下的小丑或奴隶扮演。人们以这种戏谑化、戏剧化的仪式,反叛着现实世界。

巴赫金将「狂欢式」分为四个范畴:

  • 随便又亲昵的接触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开始消失。
  • 插科打诨,从等级秩序中解放出来,交流气氛和谐而热烈。
  • 平等安逸的生活态度,处于对立面的崇高与卑下的界限开始分离。
  • 粗鄙的生活格调,神圣与粗俗的秩序开始颠倒。

「淄博烧烤」这场庆典里,「鸭头小哥」「给自己差评的烧烤店老板」「卖绿豆糕的老大爷」,无不是人们赋予的「国王」服装。而「文旅局长送烧烤套餐」,也是通过对「国王」的戏谑式狂欢,底层与上层实现了一种暂时但平等自由的对话。
人们在这场狂欢里,迅速建立起新的交流形式与话语权,充满了对官方权威的反叛,对一切深度事物的解构。但也因此通过拒绝深度,一切围绕着大众文化的感官刺激,从而流俗,「一个没有反对派的社会诞生了」。

当庆典落幕,狂欢结束,人们从乌托邦中醒来,现实世界依然还在。

The link has been copied!